丁华英,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机电工程专业99届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丁华英担任校团委宣传委员,通过积极组织参与校学生活动的宣传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宣传工作经验,为日后的成长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除了校团委的宣传工作,丁华英还于1998年担任了《青年报》报社学生记者的工作,毕业后留报社担任经济部记者,此后长期从事传媒工作。
作为一名机电工程专业的学生,丁华英成功地在离校前完成了人生走向上的转变,在踏上社会后有所作为,成为材料工程学校广大毕业生中成功的典范。抚今追昔,丁华英认为,是母校的培养、学校老师的支持与帮助,使得她本人在工作中能够成功定位。
80后有着80后的“叛逆”,丁华英就是这样的“叛逆”。机电工程专业向来是男生统治的领域,丁华英在他人异样的眼光下报考了这一专业。入学后,丁华英又立刻加入了校团委,担任宣传委员。或许是天命所归,丁华英仿佛如鱼得水,从此在宣传、传媒工作上一发而不可收。如果说丁华英在报考所学专业上的“叛逆”是盲目的“叛逆”,那么,这一次则是目标明确的“叛逆”。
在团委宣传工作上的崭露头角并没有使丁华英得到满足。入学第二年,在校团委管新老师的支持和鼓励下,丁华英当起来《青年报》报社的学生记者。在报社,丁华英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做好新闻报道工作,同时也系统地学习了新闻传媒的专业知识。丁华英认真工作的态度得到了报社领导和其他员工的交口称赞。1999年从母校毕业后丁华英得以留在报社经济部担任记者。从一个机电工程专业的中专生到一名报社的专职报社记者,丁华英的“叛逆”得到了巨大的成功。
先天下之忧而忧,上个世纪末,时值开发浦东迅速升温时期。作为新闻摄影记者,丁华英没有过多地聚焦于重大工程或是辉煌成就,而是对准了城市底层人群的生活。独到的新闻视角,朴素中显真挚的图像素材使得丁华英逐步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个人工作风格,成为了丁华英步入艺术创作领域一个契机。
2005年,丁华英辞去了报社工作,凭着多年的采访经验和题材资源,开始进行城市纪录片的摄制工作,担任编导、摄像。其代表作有:《郎朗的天空》、《将门虎子的老歌情怀》、《别了,棚户区》等。除了摄制纪录片,丁华英还创作了多部电影剧本、参与了大量影视作品的拍摄工作。2009年,丁华英前往香港发展,目前主要从事影视作品的编剧、广告导演等方面的工作。
实践出真知,丁华英在实践中获得了大量有效的实际工作经验。然而理论的升华毕竟是不可或缺的,丁华英在工作中渐渐感觉到理论知识的欠缺所带来的巨大不便。繁忙的工作之余,丁华英先后在复旦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研读了新闻学本科段和广电新闻纪录片方向研修班硕士研究生段的课程并获得了文凭。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学校不应该扼杀学生的天性和兴趣。作为专业对口性很强的中职学校,对待“不务正业”的学生,是宽容、理解、支持还是“强制矫正叛逆”,材料工程学校选择了后者。丁华英的故事启迪了我们:中职校固然应当加强专业特色建设,但在面对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时也应当为个别学生的“叛逆”搭建一个舞台。我们不怕“叛逆”的学生,就怕学生不敢“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