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第115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来临之际,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教师三支部立足区域需求,发挥专业优势和支部特色,“以技赋能”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将珠宝专业螺钿、珐琅等非遗技艺创新的特色课程带进社区、楼宇,为社区妇女带来有传承、有深度的技能体验,为她们送上别样的节日祝福。
3月8日,陆家嘴街道乐业坊及崂山党群服务中心的活动室内,社区居民围绕在紫外灯旁,眼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急切等待着自己亲手制作的胸针的颜色固定。来自材料学校珠宝专业的老师们将非遗文化带入社区,指导居民用鲜艳的釉料填充色彩,以珐琅画的方式在金属胸针上绘出自己喜爱的图样,制作属于自己的珐琅胸针。
“真喜欢这次活动,这可是我第一次自己动手做首饰,没想到自己手艺还挺好的。”现代设计与古老非遗相结合的创新教学,使居民们零距离接触非遗文化,通过活动实践感受非遗文化跨越古今的生机与魅力。
螺钿技艺是中国传统造物美学的璀璨瑰宝,其工艺肇始于商周,兴盛于隋唐,淬炼千载而巧夺天工,作为首批荣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绝艺,承载着中华造物智慧与审美基因的活态传承。学校珠宝专业的教师们积极探索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路径,将传统螺钿技艺与现代首饰设计相结合,开发出独具特色的职业体验课程。此前,我校教师三支部党员老师还特别前往静安区楼宇,悉心指导企业女职工们亲手体验螺钿工艺的精妙。
从挑选螺钿片到设计图案,从镶嵌到打磨,大家全神贯注,用心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一件件独一无二的螺钿饰品在指尖诞生,让大家成就感满满,活动现场欢声笑语不断。
教师三支部高度重视志愿服务活动,在“雷锋月”内以一系列特色服务活动践行雷锋精神,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同时,积极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此次前往社开展志愿服务、传承非遗文化,为妇女送上节日祝福,是党支部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社会、辐射社会的一个缩影。未来,教师三支部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擦亮学校专业品牌的同时,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